回答:日本放弃氢能源的原因: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还面临着诸多问题:1.氢气获得性低;2.成本高(制氢成本、燃料电池系统成本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);3.材料依赖进口;4.法律法规不完善。在碳中和的影响下,锂电池等新能源概念的公司获得大量投资者的青睐,典型的如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等公司,估值大涨,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氢燃料电池公司的股价。
在新能源化的发展趋势中,纯电动无疑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发展方向,与之同为新能源技术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却有不一样的遭遇。
以前我也认为氢燃料电池为未来乘用车、商用车的主流发展方向,国内外都用政策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,但最近看到多个汽车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生产研发,让我不得不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,特别是在乘用车应用上。
作为在氢能技术上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的日本,虽然国家层面仍在推动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,包括在本届奥运会上使用了大量的氢燃料技术的车辆、设备,但实则是当地的车企却对氢能技术的兴趣已经大大降低。
今年年初,日产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,今后将集中力量发展电动汽车。
本田也在今年6月宣布:关闭日本狭山工厂,停产氢燃料电池车Clarity,但仍会和通用汽车合作研发燃料电池车。同时,本田还将更专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,计划在2040年实现旗下全部在售车型均为零排放电动车。
日本几大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车企,只剩下丰田,这个重点放在乘用车应用上的车企。
不仅如此,奔驰也表示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过高,商业化价值较低,宣布将停止研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,其新能源战略刚刚从“EVFirst纯电第一”变成了“EVOnly纯电唯一”。而目前仍在坚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欧洲厂商也不多了。
为何要放弃氢能技术?
成本过高没办法。
在谈及放弃氢燃料电池车的原因时,本田表示销量低、基础设施扩建困难是主要因素。可以看出,经过了多年的发展,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使用成本依然高居不下。
成本或许是这些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原因之一,在乘用车领域,纯电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才是核心原因。
特别是中国的纯电动技术,在政策合理引导下,不能说做得最好,但也能领先这个星球上大部分国家。
而且相比氢燃料电池,纯电动技术路线的实现成本更低,包括基础设施建设、电能的输送、生产等成本。
对国内有哪些影响?
在商用车领域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机遇。
虽然上文所提到的基本上都是基于乘用车领域,但也不能说对商用车没有影响,毕竟技术同源,越少企业研发,技术迭代、成本下降越慢。
但从另一方面看,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在减少,倘若氢燃料电池技术成为主流,我们也有更大的主动权、定价权,成为制定规则的人。
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小,绝大部分应用在商用车上,包括城市公交、大巴车以及物流车、货车等。
我国的商用领域车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、以及对新能源技术有足够大的包容度,再加上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,让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,这些都是有利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方面。
根据《2020年氢应用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我国已有20多个省、市县出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,为氢燃料汽车的推广、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、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引导,而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客车、货车、物流车保有量分别为2500、4070、780辆。
氢燃料电池技术未来到底能不能成为主流新能源技术、有没有适合的应用领域、或者未来发展如何,现在还无法定论,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,在其他厂商停止研发的时候,这就给了国内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虽是机遇但不能盲目
作为拥有最多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专利的日本,并且具备了制氢、储氢、燃料电池电堆和关键配件等全产业链,在这样的条件下,仍然不能普及相关技术的应用;仍然让车企毅然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。
这就提醒了我们应该对氢能技术的应用有更加理性的思考,到底氢能技术适用于那些领域、那些应用场景针对这些方面,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、发展方向以及资源共享等措施,来降低氢能技术的使用以及研发成本,这样才能为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化打好基础。
得益于我们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、足够多的应用领域,氢能技术在国内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虽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,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,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阶段,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和机遇。
氢燃料电池具有转化效率高、生成物无污染、续航里程高、补充速度快等优点,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,也是取代内燃机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的最佳选择。不过现在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,充电的电动车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,当初玩氢燃料电池最猛的丰田都决定放弃氢能源。
氢燃料电池的原理是利用电解水的逆反应,催化氢气和氧气生成水放出电,其中所需的氧气很好获得,但氢气的制备和运输受到很大限制
丰田的氢能源专利有效期20年,期限到了就到期失效了。
丰田宣布将无偿供应5680项燃料动力锂电池系统相关专利(包括正在申请中的专利)的使用权。
内容包括:在市场导入初期,无偿供应燃料动力锂电池组约1970项、高压储氢罐约290项、燃料动力锂电池控制系统约3350项、加氢站相关专利约70项,专利之多涵盖了氢燃料动力锂电池系统产业链。
潍柴动力排名第一,数量为189项,占比29%。亿华通和格力集团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名,数量为68和64项,占比皆为10%。武汉中极氢能、大洋电机、上海神力、雄韬氢雄、锋源氢能、上海捷氢、舜华新能源排名第四至第十名。
氢云链点评:排名TOP10的燃料电池企业申请的总专利数占比达到接近50%,企业聚集效应明显。潍柴动力、亿华通和格力集团的燃料电池专利申请大户。